《福祉澄江》约稿-江阴忠义街/丰原

江阴忠义街

丰原

 

小小的江阴县城内,有一条古老的街——忠义街!

忠义街,不闹猛,却是一部需要慢慢研读的江阴历史巨著。

江阴城里繁华的街道,大抵是东西走向:南街、中街、暨阳路、澄江路,最最热闹的自然是人民路步行街。南北走向的忠义街确实有些落寞,落寞得年青一代,快要不知道它的模样和故事了。

江阴的城南,一向比城北来得淡定。城南,连接着大片陆地,依傍着优雅的锡城运河。运河汤汤至此一个温柔的拐弯,就穿进了羁傲不驯的江阴城,城的南门地带就有了运粮河。运河河汊的运粮河,自南之北进入城市腹地五百米。这五百米,不算远,却形成了两条街、五座桥。两条街:河东的石子街,河西的忠义街。五座桥:平冠桥、吴家桥、狮子桥、高明桥、端明桥。

平冠桥:一说平寇桥,一说瓶罐桥。出南城门50米,横跨护城河的一全木结构桥梁为平冠桥,连通南门人(包括忠义街)进城的必经之桥。1985年因西护城河淤塞而填平建环城南路,原平冠桥拆除,1987年在运粮河北首重建一钢筋水泥结构的平冠桥。

吴家桥:亦称解元桥。相传为一解元所建造,是为了便利其母亲和众乡邻去十方庵烧香拜佛而造。吴家桥为一石板桥,桥坡石阶由石条建造,桥面则有三条6米长左右大青石梁板构成。在1971年拓宽东转河时被拆除,在跨原吴家桥南50米处由原红卫印染厂造了一座水泥桥,时名红卫桥,2001年改名忠义桥。

狮子桥:在忠义街中段,狮子桥南北走向,桥下为一宽畅暗河沟,贯通东转河与忠义街西首近200亩农田灌溉排涝之用,桥面由三条大石板构成,1971年忠义街铺柏油路面设下水道,狮子桥改成路面。2001年建南门水泵排灌站。

高明桥:简称高桥,为一古石拱桥,建造年代不详,桥阶桥面均为宽大石板石条构筑,因年代久远石板石条表面呈光滑,东西走向,1971年拓宽运粮河时拆除。

端明桥:为一古石拱桥,建造年代不详,端明桥南北走向,与高明桥紧连形成一个“八”字形,所以人们习惯称此二桥为“八字桥”。1971年,拓宽郑泾河与高桥同时拆除,建一水泥公路桥。

五百米,五座桥,有点古怪。古怪的还不止这些。江阴的街巷命名,好些都要问问老辈里人的,不然,一不小心叫错,写错而贻笑大方,那是常事。火叉巷写成火车巷,大毗巷说成肚皮巷云云。更有甚者,当方土地还要促狭外来人士,编点民谣,糊弄人家。什么江阴有:“飞得起的桥(燕子桥),竖得起的巷(牛尾巴巷),敲得响的街(中【钟】街)。”双关谐音,弄得人云里雾里。唯独忠义街,江阴人从来不敢含糊,从来不敢戏谑。

忠义街,因忠义之邦而得名。

忠义之邦,四个大字一直悬挂在朝宗门上。而朝宗门,就镇在忠义街北首。这样忠义街,就是江阴历史的压缩文件了。

站在江阴城的任何一寸土地,你还闻得到三百多年前的血腥。清顺治二年(1645)初,清定国大将军豫亲王多铎率兵长驱南下,五月占领南京。遂分兵一半,由多罗贝勒博洛统领,进取苏、浙地区。清军所到之处,强制推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

六月二十八日,身上还穿着明朝官服的江阴知县方亨强迫老百姓在3日内剃发改俗,激起民众反对。闰六月初一,县诸生许用等百余人在文庙明伦堂聚会疾呼“头可断,发决不可剃”,倡议守城。城乡民众闻讯而起,揭竿为兵,裂衣为旗,数日间响应者达40万人。众人先推典史陈明遇担任抗清首领,集于教场议战守。侨寓江阴的徽商程璧慷慨解囊,捐银3.5万两相助。随后杀方亨,斩清差,除奸细,据城抗清,多次击败小股清军的进攻。二十一日,博洛派兵10万增援,以南明降将刘良佐为先锋,分16营围城,旋烧东门,掠城外富户,大肆捕杀义兵,欲绝城内军民外援。

那时,江阴县前任典史阎正赴广东任职,途中,遇母亲生病,客居华士砂山脚下。应陈明遇之力邀,于七月初九入城。阎应元从华士出发时,四乡民兵前来响应者600多人,待入城之时已达5000人之多。其慷慨之势感天动地。

阎应元主事,号令明肃,士卒有病伤,手注汤药,与战士亲若兄弟。时城内兵力不足,装备物资匮乏。阎、陈共主城防,整饬队伍,发放武器弹药,筹措粮饷,计人配柴米,义兵纤毫不乱。遂祭旗发令,开城门合乡兵计20万余人,阎应元、陈明遇、王公略、汪把总分守4门。阎应元坐镇北门,昼夜巡逻。城内缺箭,仿草船借箭,得清军箭数万,城里百姓各家以锅盖做盾牌。十一日起,清军炮击北门,3万清军沿10座浮桥过护城河,扎云梯登城。义军施放炮铳,用长枪拒战,城上矢石俱下,清军死伤惨重。阎应元又令军民赶制小弩、火砖、火球、木铳等兵器,自创火挝(又名火锤)弩,加强防御。十四日,义军乘清军劝降之机,派勇士百余以奉送“降礼”为名,暗携火器入刘良佐兵营,炸死炸伤清军2000余人。十七日,义军千人乘夜缒城出南门,再次袭杀清军千余。十九日,博洛率降将李成栋等统兵由松江直逼江阴,时围城清兵达24万,大小火炮数百门。二十日起,清军连续炮击lO余日,日用火药1.5万斤,城垣多处崩裂。义军顶着炮火用铁叶裹门板,贯以铁索置于墙外侧护城,以空棺实土填障,用棉絮百领渍水盖护城墙以御火攻。阎应元多处负伤,仍率众格杀,亲自操炮,击中十方庵后清军将台,毙伤多人。清摄政王多尔衮及多铎传书劝降,义军以“愿受炮打,宁死不降”回答;并派勇士冒雨潜出城外钉没清军炮眼,使其两日不能发炮攻城。义军乘机修筑城墙,遣城中老弱出城疏散。八月十三日,阎应元、陈明遇给军民分发中秋赏月钱,许用效楚歌作五更转曲,命善歌者登高传唱,歌声与刁斗笳吹声相应,竞三夜罢。二十日,清军在城外花家坝用200余门大炮专轰城东北角,一昼夜大雨如注,炮声不绝。二十一日,清军以狼烟和炮火掩护,渡护城河,蜂拥而上。城陷。阎应元、陈明遇等率众拚死巷战,斩杀清军千余,义军全部殉难。博洛下令屠城3日,江阴百姓无一人投降乞降。传说,全城幸存者仅老少53人。此役,江阴抗清守城整整8l天,城内死者6、7万人,城外死者7、8万余人。尸首累积如山,坊间有语,牛尾巴巷附近,就是堆积男女尸体的雌山和雄山的所在地。

这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这场战争袒露了江阴不屈不挠的胸膛。战后,为了安抚江阴百姓,满清统治者采取怀柔政策,尤其是那位乾隆皇帝,在乙酉守城战131年后,对抗清三公——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分别赐谥“忠烈”、“烈愍”、“节愍”。而第一位赞誉江阴为“忠义之邦”的,则是清嘉庆年间的江苏学政姚文田。据《道光江阴县志》记载,这位学政大人“督学时念邑殉乙酉之义,特书忠义之邦四大字”。当时,主持君山梅花书院的诸生何春煦,将这四个字摹勒后,悬挂于书院仰止堂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江阴修城时,知县金咸请邑人张锡龄,将二十多年前姚文田书写的“忠义之邦”四字临刻于石,每字两尺见方,嵌入南门城垣。四个大字熠熠生辉,豪气冲天。
历史上,江阴人的忠义是出了名的。明代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政误国,在朝的三位江阴人——主事黄昭、御史贡安甫、史良佐,或以挽死谏,或以奏章忤。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称之为“江阴一时三忠”;天启年间,被列入“东林后七君子”的缪昌期、李应升,勇斗阉官魏忠贤,慷慨赴狱,死于酷刑,时称江阴“双忠”。明《崇祯江阴县志》评价江阴“不独为礼让之邑,实称忠献之邦,长江底柱,允足表峙东南也”。

明末乙酉抗清后,更获“义城”之名。对于江阴来说,“忠义之邦”这一美誉当之无愧。

1937年冬,日寇入侵,江阴南城门上的“忠义之邦”石额遭炮击,毁去“义之”剩下“忠邦”,八年抗战,江阴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终于同全国人民一起战胜了日寇。巧的是,抗日胜利之年,距明末江阴守城抗清,正好整整三百年。当年11月,国民党县长方骥龄命其秘书孙俊在(陆家桥人)摹补“义之”两字,镌刻后砌上南门城墙。不料,国民党县党部书记吴宗渊与县长勾心斗角,他赶到南京,通过关系,得到了蒋介石亲笔书写的“忠义之邦”题字,回来后命工匠镌石,换上南城门。方骥龄无可奈何,只得派人将孙俊在补写的字取了下来,并将残存的姚文田所书“忠邦”两字,移往中山公园南大门亭中,从此。人们将此亭称为忠邦亭。

“文革”期间,“忠邦”两字被毁掉,直到1986年才按摹本重刻后补上。而南城门上蒋介石所书“忠义之邦”四字,早在上世纪50年代拆除城墙时即已毁失。2009年市政府重建了朝宗门城楼,“忠义之邦”的匾额,从江阴百姓的心头,重新移到贯通忠义街的南城门。
江阴南城门古称朝宗门,明末守城战中,守城勇士曾奉阎应元之命,从此门冲出,给移营十方庵的清兵以重创;阎应元还在南门城楼上亲自操炮,将正在十方庵高台指挥的清军十王当场击毙,南门之战成为抗清守城一役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南城门对面的忠义街,现在的街名,是在抗战胜利后才确定的。据明《嘉靖江阴县志》记载,“朝宗门至驻节亭”为南门街。清《道光江阴县志》记载:“自朝宗门南出,过永安桥(俗名瓶罐桥)而南至高桥堍曰河西街。”可见今天的忠义街,明代时曾叫做南门街,清代时曾改名为河西街,直到民国年间,这条街又叫作南外大街。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当时的国民党县政府即议决将南城门定名为忠义门,南外大街定名为忠义路。1946年12月12日,《江声日报》以《“忠义之邦”万世流芳 南外大街更名忠义路》为题,报道了这条街正式更名的消息。报道中称,命名忠义路,一是为了纪念明末清初孤城抗敌,博得忠义之邦不朽之光荣;二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中的忠义战绩。

解放以后,忠义街,渐趋淡泊宁静。战争的创伤在岁月中抚平,百姓生活显露生机。大成织布厂、染织一厂相继建立,之后又有名噪一时的国有企业红卫染织厂。八字桥畔更是商贾云集,店铺相连:酒店饭馆、茶楼商铺、各式小吃,其中有苏南闻名的吴家馒头店,还有铁匠铺、竹木器店等等,桥上桥下,肩背手提的民间商贩小贩、前来赶集的男女老少摩肩接踵,市声喧嚣,再看水道,客轮货轮忙碌穿梭,“笛笛!”“卟卟”热闹非凡,纤夫们肩手并用拖着沉重的小驳子匍匐前进,装载萝卜白菜荸荠甘蔗的农船,悠闲停泊岸边,跟同样悠闲的市民讨价还价……此时,南门忠义街的八字桥畔,呈现出一幅典型的江南“清明上河图”。至于每年的二月初八的南门节场,那更是江阴人盛大的生活秀。

随着大开发的脚步,江阴的城市在不断长大。本就相对宁静的南门,似乎显得有些寂寥。但是,不管怎样,生活,不怕寂寞,历史就更不怕寂寞了。

忠义街坚守着寂寞,也坚守着一份历史的厚重。它仿佛对每个人在说,到江阴,一定要从朝宗门走到八字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