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霞印天,穿浪扬云帆

弄潮霞印天,穿浪扬云帆

——夏港长江村的发展史
长江夏港段每天的潮水平均相差48分钟,清晨的涨潮时分,江水被朝阳镀成金黄色的绸缎,映照着江边一座小小的村庄,这村子不大,但相当繁华,每家每户都有高大的别墅,有许多人家有自备的轿车,在潮水的涌动中,这个村子像一艘起航的巨轮一样朝东方驶去,这个村子就是江阴远近闻名的长江村。
长江村的发展始于1961年,那是个有商业却没有商人的年代,所有的生产和流通都必须借着国营和集体的名义进行,并且生产什么、怎样生产、销售方式,都要受严格的计划监督和管理,除了工农林牧渔等基础产业外,其余的产业都称为副业,要受到更严格的管理,1964年,长江村自定方略,组建了一个副业队,除了捕渔外,兼营粮饲加工和手工制砖,搞副业的实质其实就是与计划经济争碗饭吃,与那个时代的“位置”较劲,最初的商人就是在这种“不安份”之下诞生了,1972年的冬天,冒着“资本主义的尾巴”的被批判风险,长江村领头人李良宝带领村里7个农民,在夏港联益窖厂旁搭起四间草房作车间,购来10台仪表车床,办起了长江五金厂。
在计划时代,因为原料、销售都完全由国家龚断,所以要想赚钱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活络”这上游与下游的“位置上的人”,使自己的原料能够“弄出来”,产品能够“打进去”,这时候,“走后门”成了长江村领导带领大家致富的办法,弄出原料使用的是农村土特产花生和芝麻,打进销售渠道使用的是三角九分一包的“大前门”香烟,通过成功地运作“走后门”,长江村的小五金厂职工人数由30多人发展到100多人,产值提高到100多万元。
从1978年到1988年价格放开,这个10年里是“走后门、拉关系”的黄金时代,资金、技术、原料、市场……但凡与企业发展相关的每一个因素,都需要有能人去闯,由能人去“活络”,从五金厂办到化工厂、砖瓦厂、农机队,林林总总,长江村发展迅猛,这其间,长江村还办成了一件“投机倒把”的事,从江都油田争取到大批原油供应江阴化肥厂,从中获得丰厚的利润。
回忆起这段办企业的经历,长江村领导感触良多,他们用“友情”两个字来解释了当年的“走后门”,在长江村的感谢名单中,有当年身居靖江物资局局长的王明,一次批条支持了长江村50万元。
90年代以后,价格放开、市场经济的概念正式提出,这时候靠“走后门”的商人之道已经行不通了,市场需要的是质量与品牌,企业需要的是管理与制度,长江村完美地实现了他的转变,对村办企业抓了整顿、巩固与提高,在经济事务上实现了一支笔审批制度,在财务上使用了能人管理,在品牌上创立了“蓉球牌”、“江扬牌”等标准件品牌。
从1993年2002年的10年时间里,是我国的股市逐渐壮大的10年,由于资金的迅速集聚与释放得到了解决,企业的规模效应成为了商道的主要取胜之路,长江村第三次做出了他准确的判断与行动,从1993年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到2002年产值突破20亿元,短短10年翻了20倍,长江村的另一个支柱企业:长江钢管公司,在几年时间里快速裂变,先后在全国开辟28个办事处,建立局域网络销售系统,钢管营销覆盖全国,在全国多个地方拥有四处大型钢管金属材料超市,规模跃居全国之首。
规模效应的另一条途径便是兼并,通过兼并镇办企业无缝钢管总厂,经过不到10年的发展,将一家资不抵债的镇办企业,发展到销售超10亿元,利润超5000多万的大型企业,这是长江村的又一得意之作。
通过规模化运作,长江村成功地避免了我市一些小企业在90年代中期以后衰落的境遇,并且通过改制,在2006年以后长江村又成功地明晰了村集体与个人的关系,避免了产权不明晰产生的一些难题。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企业的发展迎来了它的又一个黄金期:国际化战略,这是长江村第四次作出了准确判断与选择,通过投入20亿元,建起国内村级绝无仅有的四座内港码头和多个万吨级泊位的四座外港深水码头,长江村将它的发展战略,投向了浩瀚的国际集装箱市场。
可以说,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今天的中国名村,它得益于长江村领导人的智慧与抉择,也可以说长江村就是中国工商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每一次历史改变的时候,长江村都准确地完成转变,在一次次风浪的搏击中勇立潮头。
2008年,长江村被评为中国经济10强村第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