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大院-三到楼

三到楼

三百多年来与学署有关的珍闻轶事在民间颇多流传,其中以刘石庵(即刘墉)之母所居的“三到楼”尤被人们所乐道,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三到楼”也就成为昔年士人观瞻学署流连驻足之地。
清末民初热心地方掌故的沙曾达在《澄江咏古录》的“三到楼”诗中写道:“刘母曾称福寿全澄江三到谱编年。高楼子妇承欢处,祝拟华封盛事传”。这首诗分明写了“三到楼”因与祝贺福寿双全的刘母一次盛大典活动在江阴举行而广为传颂。刘墉举孝,乾隆年间三任江苏学政,刘母三次随子来到江阴,为了妥善安置母亲,刘墉在节署内修建了一所小楼供母亲休憩。这便是后人所称道的三到楼。而坊间流传的“三到楼”故事更具传奇色彩:说是刘母的第一次来江阴,父为学政,她还是个千金小姐,梳妆时不小心将一只金耳环掉在洗脸盆里,被丫头随盆水泼到楼窗外再也找不到了;第二次来江阴,夫为学政,她己是夫人了,早把这件事忘却;第三次来江阴,子为学政,她是老母亲,看到楼外景色如旧,但发现一棵丹桂的枝头有闪闪发光的东西,竟是早年丢失的耳环,依然扣在枝上。这是一则江阴妇孺皆知的“三到楼”故事,难免有臆造的痕迹。实际上,学署刘母“三到楼”的盛事及其意蕴,要比所传的丰富得多。
所传刘母与“三到楼”的“盛事”,就是指嘉庆九年秋,刘墉奉旨南来为母庆九十大寿的盛典。赵翼《瓯北集》中记载了当时的盛况:“刘石庵相公因继母夫人就养在冢孙(嫡长孙)少宰公(指吏部侍郎刘环之)江南试院(江苏学署)寿届九十,奏蒙恩命,南来庆祝,公年亦八十五矣。称觞盛事,从古未有。余以门下士敬随叩贺,欢忭难名,恭纪三律:
南国秋风罢亚香,    相公请假寿萱堂。
绛驺不远三千里,    皓首亲擎九十觞。
龙衮朝衣供彩服,    鸾回纶诰贲奎章。
江城况是曾临驻,    四代今增乐未央。
寿筵盛事艳朝绅,    耆辅承恩许省亲。
接武两朝贤宰相,    疏封一品太夫人。
新籍正熟南兰酒,    文锦兼颁内府珍。
纵是家风惯清俭,    也应墩管庆长春。
再世调元佐郅隆,    更余书翰压群雄。
韦平有传难专美,    绛灌无文敢媲功。
久别岂期迎画鹚,    旧情犹荷问雕虫。
剩夸年少依刘日,    伴食曾陪两相公。
第一首诗的首联,点明刘墉为母亲主持九十岁诞,时令是江南稻香的秋天;颔联以穿着深红色衣驾车的侍从不远三千里的跋涉,衬托老相公为母亲祝酒而风尘仆仆、不辞劳累;颈联写嘉庆皇帝为祝贺刘母九十大寿,赐予绣龙纹的公服作贺礼,在鸾车上安放着系绶带的诰封诏令。尾联提及设于江阴的学署曾是刘墉驻节之地,如今侄儿环之已有了孩子,四代同堂在江城一定更添天伦之乐了。第二首诗的首联,称由老相国奉旨省亲为母九秩主持寿庆,第三首诗的首联,祝愿刘墉再续安邦兴国的相业,并颂公之书法为当世第一;颔联以刘统勋、刘墉父子均为清代贤相,以致汉代韦、平两家父子为相就难以专美,而汉高祖的周勃、灌婴两将都无文化更难以与之媲功了;颈联余下表明久别相迎并非只是为了礼节,还蒙像旧时那样关心我的诗词之作;尾联追忆早年依傍刘府时,文正师方为总宪(左都御史)刘公亦为孝廉(举人)每日三人共饭,不另设餐的难忘情景。
——文献参考出自程以正《江阴史海拾贝》